——《强师计划》的出台背景
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
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广大
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实现“四个相统一”,各级党委和
政府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构建优质
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
李克强总理强调,要依法加强义务教育教师收入保障,加大在职培训、学历教育
力度,提高义务教育教师素质。
我部近年来先后出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教师队伍建设文件。为构建全
口径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体系,全面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
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
计划》。
——《强师计划》的研制过程
一是集中办公研制文件。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组织专家学者、基层教育行政
部门负责人和一线校长、教师组成工作专班,集中进行文件研制,并就重点问题
同相关部委多次沟通,形成文件初稿。二是反复沟通征求意见。强师计划征求意
见稿面向中宣部等8部门、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6所部属师范大学和部分综
合性大学征求意见。全面征求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意见。三是多次会议专
题研究。教育部分管负责同志多次主持召开工作协调会,听取高校、地方教育行
政部门和知名专家学者意见建议并做专题研讨。经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
议通过,会签相关部门。
——《强师计划》的目标任务
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强师计划》目标任务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到
2025年,建成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师队伍建设改
革经验,培养一批硕士层次中小学教师和教育领军人才,完善部属师范大学示范、
地方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农村教师培养支持服务体系,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紧缺
情况逐渐缓解,教师培训实现专业化、标准化,教师发展保障有力,教师队伍管
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二是到2035年,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建成教育强国要求,构
建开放、协同、联动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教
师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基础教育发展需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明
显提升,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强师计划》的主要内容
《强师计划》包括总体要求、具体措施、实施保障三部分。其中,15条具体
措施主要围绕四个方面: 一是提升教师能力素质, 包括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实施高素质教师人才培育计划、深化精准培训改革;
二是推动优质师资均衡, 包括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以
下简称优师计划)、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 三是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包括建设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改进师范院校评价;
四是深化管理综合改革, 包括开展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教师
5
资格制度、优化教职工编制配置、深化教师职称改革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加强教
师工资待遇保障、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
——《强师计划》的政策创新点
《强师计划》以高素质教师人才培养为引领,以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
支撑,以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提出新
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筑基提质、补短扶弱、做优建强的思路举措,促进教师数
量、素质、结构协调发展,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
一是以高水平师范院校为引领,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支持建设一批国家
师范教育基地,打造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会同国家发展改革
委实施“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支持一批师范院校加强教学科研设施建设,
每校支持1亿元,实现新世纪以来国家层面在高等教育重大专项中,专门面向师
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建设进行的最大规模投入。鼓励支持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
台,推进师范院校在教育科学研究、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范人才培养和基
础教育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师专升本。
二是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升教师培养层次。 实施高素质教师人才培育
计划,深化本硕整体设计、分段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高素质复合型硕
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和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工作,继续实
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扩大教育硕士培养规模。同时,深入实施名
师名校长领航计划,培养造就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家、大先生。
三是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为重点,推动师资优质均衡。 继续实施中西部
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依托部属师范大学和地方高水平师范院校为
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定向培养本科层次师范生,中央财政给予支持。
深入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完善交流轮岗、支教讲学激励机制,引导优秀
人才向乡村学校流动。通过落实补助政策、倾斜职称评聘、加强周转宿舍建设和
住房保障等,着力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四是以深化评价改革为牵引,提升教师队伍治理水平。 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要
求,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深化职称改革,实行分类评价,出台完善中小
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一线
教师、从事特殊教育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倾斜。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探索师范类
“双一流”建设评价机制。支持地方政府统筹,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开展国家教
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
五是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抓手,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质增效。 支持师范生和教
师管理信息系统、教师资格管理信息系统、国家教师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等的建
设和完善,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信息化决策和便捷化服
务支撑。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行动,探索教师管理优化、教
师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精准帮扶的新路径和新模式,进一步发挥
教师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中的作用。
(来源:教育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