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经济法学科起步于1985 年,1994年经济法专业开始招生,2000年成为教育部国管专业,2006年获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学位授权。近几年,学科由薄弱逐步走向成熟,全体教师及学术团队秉承“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敬业精神,使经济法学逐步发展成为在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学科。2013年经济法学科被评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本学科优势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个研究方向时代性特征凸显
近年来,我们不断拓宽学科发展方向和学术研究领域,对经济法学科研究方向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的需要。经济法发展学科研究方向现有竞争法与工业产权、可持续发展保障制度、产业促进法与贸易救济法律保障三个研究方向。
竞争法与工业产权方向:竞争法是经济法学科的核心内容,它从根本上维护整个国家的市场结构和竞争秩序,使竞争机制得以正常发挥,从而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繁荣,正因如此,现代竞争法被法学家们誉为国家的“经济宪法”或经济法的“基石法。工业产权法是知识、技术创新领域的竞争法,它承担着促进国家知识创新,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现代工业产权法早已突破传统的商标法、专利法,扩张至计算机软件、半导体芯片、数据库等新兴“工业版权法”。21世纪是知识创新时代,知识创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可持续发展保障制度方向: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所以,本研究方向具有长期的无限活力和旺盛的现实需求,必将为实现我国经济与资源、环境、生态的科学、协调发展,完成十八大确立的小康社会建设的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河北省是首都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突出,其发展战略已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是“十三五”规划重点解决的难题,以此为背景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法律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业促进与贸易法律保障制度方向:主要研究保障国家主导产业安全、促进、扶持新兴产业、朝阳产业等产业发展,实现国家宏观调控和促进产业振兴功能的法律机制、制度。目前,我国经济战略的重点是实施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在“一带一路”国策驱动下,摆脱全省经济发展对传统产业的过度依赖,依托“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资本、技术等新竞争要素,建成沿海临港现代重化工业、产业体系。产业促进与贸易法律保障方向的研究契合了国家战略,必将为建设经济强国、和谐河北做出贡献。
二、学科成员是一支较为优秀的学术团队
1.具备一支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学术团队
学术带头人南振兴教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优秀社会科学青年专家,也是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曾长期担任核心期刊主编,兼任省知识产权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在国内和省内具有较大学术影响。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法学会杰出学者、河北十大法学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北省优秀社科青年专家、河北省“三三三”人才等。
2.学科梯队结构合理
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成绩显著。经济法发展学科梯队是一支15人的中青年科研教学队伍,平均年龄38岁。职称、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教授7人,在学科梯队中所占比重47%,副教授7人,比重47%,讲师1人,比重13%。博士7人,比重65%、硕士7人,比重65%。
三、学科建设成绩显著
1.有一批较为丰硕的教学成果
本学科的教学成果所属《经济法学》为省级精品课,其教学效果和成果在省内名列前茅。《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学》作为经济法学的拓展课程,均被评为校级精品课。在教学与考试模式改革方面,以法学创新实验班为引领,充分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模拟法庭、辩论赛、微电影创作、专家讲座等教学手段,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师生双向互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模式,教学质量与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2.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各界好评
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成果显著,学生就业率、考研录取率、司法考试通过率等,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成绩遥遥领先,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司法系统单位签约率在省内名列前茅,为司法改革输送了大量有用人才,获得社会各界好评。
四、学科预期建设定位科学
该学科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空间,准确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在“十三五”时期,本学科定位发展目标是力争跻身于省级重点学科领域,成为我省较有特色和影响的一门学科。其定位依据在于:
1.研究内容的交叉融合性开拓了学科发展的广阔空间。本学科关注“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前沿问题,相关学科的各种研究方式和理论以多种方式实现有机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一步促进理论创新,从而为立法、执法和企业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智力支持。
2.本学科以国家和省域需求为发展引擎,重视超前研究学科发展演化规律。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立足于国家战略亟需,服务于京津冀一体化区域自身发展目的,强调学科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本土性,通过揭示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明确学科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提高学科顶层设计、战略谋划的能力,促进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学科布局,构建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学科发展体系,有效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
3.对经济法学科体系的深入探索能够取得预期新的突破。本学科研究对象清晰,服务目的明确,在国家新常态背景下,深入研究本学科理论体系,对于重构学科知识体系,推进学科理性发展和变革,在国家或省域重点发展方向和关键领域能够取得创新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