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加快构建教师思
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相互促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遵
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高素质教师人才培养为引领,以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
设为支撑,以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筑
基提质、补短扶弱、做优建强、全面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整体提升中小学教
师队伍教书育人能力素质,促进教师数量、素质、结构协调发展,为构建高质量
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师德为先。
坚持质量为重。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推动
地方政府、学校、社会各方深度参与教师教育,强化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体系中
的主体地位,推进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创新师范生教育实践和教师专业
发展机制模式,提升教师培养培训质量。
坚持突出重点。按照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部署和振兴教师教育有关要求,立足
重点区域和人才紧缺需求,适应区域、学段、学科等发展需要,加强东西部协作、
对口支援等,加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师范院校、教师发展机构建设和高素质教师
培养培训力度,增加紧缺薄弱领域师资培养供给。
坚持强化保障。
(三)目标任务。 到2025年,建成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可复制
可推广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经验,培养一批硕士层次中小学教师和教育领军人才。
完善部属师范大学示范、地方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农村教师培养支持服务体系,为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一批优秀中小学教师。师范生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欠
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紧缺情况逐渐缓解,教师培训实现专业化、标准化,教师发
展保障有力,教师队伍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到2035年,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建成教育强国要求,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
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形成招生、培养、就业、
发展一体化的教师人才造就模式,教师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基础教育发展需求,
教师队伍区域分布、学段分布、学历水平、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教师
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显著加强,教
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二、具体措施
(一)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二)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
(三)建设国家师范教育基地。 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构建
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
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基地建设重在加强师范生专业
能力发展中心建设和师范专业建设,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
设与应用。加大在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授予单位及授权点方面对师范院校的引导
支持力度,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推动师范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四)开展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 鼓励支持地方政府统筹,相关部门
密切配合,高校、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等协同,开展区域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
点,内容包括师范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教育教学研
究与改革等。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加快构建现代教师队伍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教
学水平。
(五)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 鼓励支持高水平师范院校建立教师教育
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学科建设经验分享、教育科研课题共同
研究,整体提升我国教师教育的办学水平。充分发挥部属师范大学的引领示范作
用,建立部属师范大学和地方师范院校师范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支持区域内相关
院校在教育科学研究、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范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服务等
领域开展合作。依托部属师范大学等高水平师范院校,为地方师范院校定向培养
博士层次教师教育师资。支持部分办学历史悠久、质量优质、效益明显、地方发
展急需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
(六)实施高素质教师人才培育计划。 持续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动本
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
3
培养模式改革,推进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推进部属师范大
学公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工作,加强履约管理。继续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
资培养计划。扩大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招生计划。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遵循
教师成长规律,改革师范院校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强化教育实践
环节,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实施新周期名师名校长领航计划,培养造就一批引
领教育改革发展、辐射带动区域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教育家。搭建教师培训与学
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支持在职教师学习深造,提升学历。
(七)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 支持部属师范大学和
高水平地方师范院校,根据各地需求,每年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一批高
素质教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各地进一步加大县域普通高中和乡村学校教
师补充力度。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优师计划)提
前批次录取,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毕业后
到定向就业县中小学履约任教不少于6年,由定向就业县人民政府按定向培养计
划统筹落实就业工作,确保岗位和待遇保障。鼓励支持履约任教的优师计划师范
生职后专业发展,建立跟踪指导机制,持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
(八)深化精准培训改革。
(九)改进师范院校评价。 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明确师范院校教育教
学评估和相关学科评估基本要求,探索建立符合教师教育规律的师范类“双一流”
建设评价机制,切实推动师范院校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
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推动师范专业特色发展、追求卓越。
(十)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 严把教师入口关,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资
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教师必须取得相应教师资格,持教师资格证上岗任
教。推进师范生免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认定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以下
简称免试认定改革),开展教师教育院校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审核。继续做好教
育类研究生、公费师范生和优师计划师范生免试认定改革工作,教师教育院校对
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进行考核。严格教师资格申请人普通话水平要求,提高新任
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水平。
(十一)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
(十二)优化教职工编制配置。
(十三)深化教师职称改革,完善岗位管理制度。
(十四)加强教师工资待遇保障。
(十五)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 建设师范生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完善教
师管理信息系统和教师资格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管理服务支撑功能。完善国家教
师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精准到人,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信息化决策和便捷化服
务支撑。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确保教师信息安全。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
师队伍建设试点行动,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教
学方法创新、教育精准帮扶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总结试点经验,提炼创新模式,
逐步在全国推广使用,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教师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中的作用。
(来源:教育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