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校园网首页

学科介绍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平台 >> 学科介绍 >> 正文
水文学及水资源 省级重点学科简介
作者: 点击数: 时间:2018-11-08 10:29:26

一、建设目的及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分布不均以及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河北省“水文学及水资源”重点学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主要针对河北省乃至全国水资源及其环境领域的重大需求和关键科学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学术梯队,构建一个水资源及其环境领域国内一流的科学研究平台,使其成为我省乃至全国水资源及其环境领域科学研究中心和专门人才培养基地,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调控提供技术支撑,为水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设历程

该学科是在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校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已有50多年的历程,始终是我校的支柱专业。随着国家学科专业的调整和学科的发展,目前我校与“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相关的本科专业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及“勘查技术与工程”,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本科毕业生,许多已成为各领域的骨干力量、学科带头人和知名学者。研究生教育起自1986年,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文地质系联合招收水文地质专业方向的研究生7届,现已成为该领域的专家。2004年我校获得硕士授予权,2005年开始在“矿产普查与勘探”硕士学科点设有“水资源水环境”研究方向并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为主体,获得“地质工程”硕士学位学科点。

自2005年河北省教育厅批准我校“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以来,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原依托我校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国土资源部开放研究实验室,2006年由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正式纳入河北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序列,更名为“河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实验室”。“水资源环境实验中心”于2008年被评为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及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2009年被评为河北省水利水电教育创新高地,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被评为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为国管专业。以上各种条件的建设为我校“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梯队建设、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

本学科十分重视学术队伍建设,特别是学术梯队的新老交替,近5年来委培和引进高级人才21名,其中培养博士3名,在读博士生6名,引进博士12名。他们在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污水资源化等科学研究领域已显现出巨大的潜力。

通过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项目合作、学术访问、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和指导工作,提高了水平锻炼了队伍。近年来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ETH)、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单位建立了项目合作与学术交流的关系。依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产业结构优化协同创新中心“政-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长期开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协同创新,并取得丰硕成果。

在本学科内部,各研究课题之间具有很紧密的联系并相互交叉,在课题研究中大家经常以研讨会的方式探讨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形成了一个宽松、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精、肯钻研、团结合作的科研队伍。

在人才培养方面,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目前拥有的11个专业实验室、3个野外实习基地、2个野外实验场,形成一个从野外调查、信息采集,到样品物性参数、力学指标、化学性质测定,再到室内外模拟的高水平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平台。为学生的实验、实习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为教师的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提供支撑,也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保障。学生在完成相关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加强了地下水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工作技能的训练,体现了地下水的特色,受到用人单位(特别是水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行业)的欢迎。

四、科学研究

我校“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组针对国家在水资源研究领域的重大需求和关键科学问题,结合自己学术梯队的特点,从水作为资源和环境因子出发,把水的循环规律和运移规律作为基本理论研究,把水资源评价、开发、管理,以及与水有关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应用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1.地下水渗流理论与数值模拟:主要研究地下水在各种介质中的运动规律及其数值模拟方法,为水资源评价、矿坑涌水量预测,以及各种水利工程储水防渗及水-地质-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2.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研究水资源系统的循环演化规律,研究水资源评价、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建立水资源系统(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科学管理模型,为水资源的合理调控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水-生态环境效应与防治:重点研究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演变规律及防治,研究由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利工程项目引起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负效应的演变规律及防治对策。

以上述三个研究方向为主体,以地下水研究为特色,我们先后承担了大量国家科技攻关、自然基金、支撑计划,国土资源部(或地质矿产部)科技攻关、重大基础研究,河北省科技攻关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成果多具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五、发展目标

本学科今后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学术梯队,拓宽目前三个研究方向的研究领域,提高学术水平,加强学科基地建设,加大应用基础研究的力度,广泛开展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提升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力争将本学科逐步建设成为我省乃至全国水资源及其环境领域科学研究中心和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关闭

版权所有  © 河北地质大学 发展规划处 Copyright@2016,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字15002650号    审核人:曹延飞       网站管理员:刘帅